行業資訊 首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資訊
2022 ,千億市值藥企19變6 ,百濟直追恒瑞 ,428家上市藥企跌去1.9萬億 。2023年 ,格局會變嗎 ?
2022年即將結束 ,A股和港股的生物醫藥企業過得怎麽樣了 ?有哪些企業脫穎而出 ,走出了獨立的增長曲線 ,有哪些企業被“埋”在了時間的長河裏 ?當2023年來臨時 ,生物醫藥的春天會隨之而來嗎 ?
“冷 ,冷極了”,這是2022年醫藥人共同的感受 。
2022年 ,A股335家醫藥生物公司跌去了約1.4萬億市值 ,有一半以上(168家)藥企跌幅超過了19.57% ,僅有23%的藥企實現了實現了市值正增長 。
港股同樣慘淡 。2022年 ,港股93家醫藥生物公司跌去了約5000億市值 ,有一半以上(47家)藥企跌幅超過了13.48% ,僅有28%的藥企實現了市值正增長 。
而曾經的19家千億市值藥企(加上港股)如今僅剩6家保住 ,以恒瑞醫藥領銜 ,包括藥明康德 、藥明生物在內的三家2000億市值檔公司 ,以及以百濟神州 、片仔癀 、智飛生物為代表的千億市值檔藥企 。
“不過已經有所回暖了 。”最後三個月 ,A股和港股來了一次衝刺 ,八成以上的藥企在這一期間呈現不同程度的市值正增長 ,超過230家企業股價漲幅超過15% 。
但春天真的來了嗎 ?大部分觀點認為 ,還沒有 ,但2023年回暖是大概率事件 ,至少能看到整個經濟的反彈 。2022年有哪些公司受到投資人青睞 ?又有哪些公司遭到了投資人的“拋棄” ?通過對A股335家醫藥生物公司以及93家港股醫藥生物公司一年的市值 ,大獎國際發現了以下規律 。
01 市值漲幅TOP10 :A股新冠主線 ,港股產品力 、創新力
A股全年市值漲幅前十與港股市值跌幅前十體現出的主線 ,與新冠疫情和對抗新冠需求緊密相關 ,一些老牌藥企由於新冠 ,走上了“翻紅”路 。
A股漲幅TOP10中 ,新華製藥 、眾生藥業 、以嶺藥業赫然在列 ,一個是布洛芬龍頭 ,踩中熊去氧膽酸概念 ,上半年還與真實生物達成合作生產銷售國內首個批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藥 ;一個是3CL蛋白抑製劑新冠口服藥潛力股 ,下半年了發生“神仙走位” ,自9月26日盤中下探至階段低點11.88元/股後 ,至11月11日整整30個交易日 ,區間股價漲幅高達159.02% ,新冠創新藥物獲批Ⅲ期臨床的公告更為其帶來強勁走勢 ;以嶺藥業的連花清瘟途徑非典 、甲流 、新冠三個特殊時期 ,隨著近期疫情防控的放開更是成了家中必備的藥物 。
港股方麵 ,新華製藥亦是全年市值增幅最大的企業 。不過 ,港股市值增幅TOP10的主線 ,是產品力 、創新力或基本利好帶動了二級市場的關注 。
其中 ,康方生物於今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6月 ,康方的卡度尼利單抗獲NMPA批準 ,用於治療既往接受含鉑化療治療失敗的複發或轉移性宮頸癌患者 ,成為首款獲批上市的國產雙抗 ,也是全球首款PD-1/CTLA-4雙抗 。此外12月 ,康方宣布與Summit達成合作 ,引進康方在研藥物PD-1/VEGF雙抗AK112 ,首付款為5億美金 、總金額最高達50億美元 ,成為了國內創新藥license out一大天花板 。
再比如先聲藥業 ,其自免新藥license-out引發關注 ,在BD業務上再下一城 。2022年半年報顯示 ,先聲藥業目前共擁有6款已上市的創新藥產品 。其中 ,創新藥收入為17.67億元 ,同比增長44.8% ,占總營收比重達65.4% ,創曆史新高 。
02 市值跌幅TOP10 :各有各的不幸
A股市值跌幅最大的前十家企業 ,有的受集采影響 ,有的是在經曆了一波凶猛漲勢之後 ,估值泡沫明顯 ,今年以來趨於回歸理性 。
其中 ,業績與股價的“雙殺” ,落在了昔日的“胰島素茅”上 。甘李藥業是曾某細分領域占據優勢 ,但受集采大勢影響而動蕩的典例之一 。在胰島素細分賽道,甘李藥業算得上是本土領軍企業 ,但在胰島素進入國家集采後 ,其首個財報預披露迎來跌停板 。財報顯示 ,甘李藥業在前三季度營業的收入也同比減少50.59% ;並實現歸母淨利潤虧損2.16億元 ,同比下降143.36% 。
另一家受集采較大影響的是司太立 ,其業績依賴於造影劑業務 ,在集采衝擊下抗風險有待提升。今年前三季度 ,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2億元 ,同比下降91.10% ,上半年 ,其主要產品上遊受原材料價格上漲 ,下遊受集采定價製約的影響 ,導致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降 ;同時 ,受新冠疫情影響 ,上海製劑生產及銷售不達預期 ,導致公司經營業績較去年同期下降 。
兩家CXO龍頭企業上榜 ,凱萊英和博騰跌幅均超50% 。實際上 ,今年以來藥明康德 、泰格醫藥和康龍化成市值上也有一定程度下跌,與其業績增長的態勢相反 。原因主要是由於前期漲幅過高 ,估值提升較快 ,而隨著美聯儲多次加息 ,高估值高成長的CXO板塊受到估值壓製 。此外自今年以來受地緣政治波動等因素 ,海外業務不確定性提升 ,波及其投資邏輯 。
港股跌幅TOP10中 ,有三家biotech(三葉草生物 、康希諾 、騰盛博藥)與新冠密切相關 ,同時也經受著醫藥寒冬帶來的挑戰 。
業內對三葉草生物的期待主要堆積於新冠疫苗 ,但直至目前該公司新冠疫苗還在等待獲批上市的隊列之中 。年中 ,三葉草生物宣布 ,為了將資源優先配置給新冠相關產品 ,企業擬暫停對三項非新冠類的在研管線的投資 ,並擬貸款3億美元用於未來新冠疫苗上市後的商業化運營 。何時等到該疫苗上市 ,這還是一個未知答案 ,而其餘如RSV疫苗 、流感疫苗等產品尚且還處於較早的研發階段 。
與三葉草生物有著抵禦寒冬之舉的另一家企業為和鉑醫藥 。
不久前 ,現金儲備持續下降的和鉑宣布將旗下生物大分子研發創新中心項目的生產廠房出售給藥明生物控股子公司藥明海德 ,旨在改善現金流等情況 。10月 ,和鉑宣布“一停一賣” ,結束一款產品的臨床三期試驗 ,且將另一款產品(巴托利單抗)的大中華區權益轉讓給了石藥集團 ,現有研發管線進展最快的處於Ⅰb/Ⅱ試驗階段 ,距離最後的商業化顯然道阻且長 。
另一家為與疫情相關的為康希諾生物 。康希諾曾經通過登陸科創板 ,憑借稀缺性衝至951億元市值 。去年6月 ,康希諾市值一度接近2000億元 ,但巔峰過後 ,其股價不斷回落 。盡管今年下半年隨著吸入用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獲批緊急使用 ,股價再次回春 ,但不久後又迎來了持續下跌 。在11月3日發布的“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中 ,明確表態“預期吸入式重組新冠疫苗不會推動公司業績大幅增長” ,亟需新的增長曲線 。今年三季報顯示 ,公司前三季度營收7.07億元 ,同比下降77.08% ;歸母淨利潤虧損4.74億元 。
03 終被牽累的市值巨頭們
A股市值TOP1屬於恒瑞醫藥 ,但對比曾經的“市值一哥”時代 ,恒瑞今年的表現卻透露出了不少隱憂 。
恒瑞曾經算是“進擊的巨人” 。自上市到突破千億元市值大關 ,恒瑞花了16年 ,從1000億到2000億 ,恒瑞用了1年 。去年1月 ,恒瑞市值達到曆史巔峰的6200億元左右 ,相對於一年前市值上漲了約50% ,與市值TOP20的全球藥企同台PK 。
但自此之後 ,恒瑞股價一路下跌 。截至截至12月28日收盤 ,恒瑞總市值約2386億元 。不過 ,孫飄揚曾在內部會議上表示 ,企業發展有自身的節奏 ,並不會根據二級市場的節拍 ,更不可能天天看股票的波動來經營 。
但恒瑞仍舊經曆著仿製藥斷崖式下跌 、創新藥放量不及預期 、無法形成增長強動力的陣痛 。
除了業績承壓 ,恒瑞今年以來的一大關鍵詞是人事變動。2022年以來 ,恒瑞數名高管離職 ,其中包括其自主原研PD-1抑製劑卡瑞利珠單抗的重要參與者 。
明星市值排行榜中 ,恒瑞 、石藥 、中生等作為國內傳統藥企創新轉型的代表 ,或穩妥 、或加速 ,但都重視創新藥研發和國際化道路開拓 。上半年恒瑞在海外新成立了一家名為Luzsana Biotechnology的全資子公司 ,並將一部分資產裝入Luzsana ,由其專門負責在中國之外市場的藥物開發和商業化 。而中生迎來了新的接班人 ,謝氏姐弟引領中生加速其創新轉型 ,同時補益中國業務 ,在海外開啟並購 。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百濟神州的表現頗為亮眼 ,市值已經趕超一眾藥企 ,顯出了直追恒瑞的勢頭 。去年12月 ,百濟神州在科創板上市 ,今年在A股TOP10中排名第三 。這離不開百濟神州於今年接連交出的商業化成績單 。產品上 ,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作為國內第7款上市的PD-1/PD-L1產品 ,已經從眾多PD-1產品脫穎而出並實現反超 ,成為市場第一 ,其銷售額連續三個季度增長 ,已逐漸與競品拉開差距 ;澤布替尼在全球的銷售額迅猛增長 ,並在頭對頭試驗顯示出優效性 ,顯現出“同類最優”的實力 。
04 Biotech :更艱難的時刻
同樣的寒冬 ,於Biotech而言 ,卻是更艱難的時期 。
2022年 ,在61家科創板生物醫藥公司中 ,僅有7家實現了市值正增長 ,九成公司處於下跌狀態 。漲幅超過20%的僅有上海誼眾 、特寶生物 、苑東生物 ,漲幅最高的上海誼眾107.33% ,後兩者漲幅分別為33.54% 、23.79% 。這三家公司的共同特點是 ,有盈利 ,成為科創板Biotech中的稀缺品 。
值得關注的是,剩餘4家上漲的Biotech中 ,迪哲醫藥走出了明顯的V型反轉曲線 。從2022年4月底開始 ,迪哲走出了區別於市場的上揚趨勢 ,近8個月內股價漲幅接近翻倍 。迪哲的核心團隊成員來自原阿斯利康亞洲研發中心 ,研發管線組合中擁有5個處於全球臨床階段並用於多個適應證的創新藥物 ,以及多個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的候選創新藥物 。其中舒沃替尼 、戈利昔替尼都進入臨床2期 ,舒沃替尼是迄今為止肺癌領域首個且唯一獲中美雙“突破性療法認定”的國創新藥 ,戈利昔替尼則是T細胞淋巴瘤領域全球首個且唯一處於全球注冊臨床階段的特異性JAK1抑製劑 。
港股的Biotech們境遇相對好點 。2022年 ,28家“帶B”的Biotech中有6家實現了市值正增長 ,其餘八成Biotech均處於下跌狀態 。漲幅前三甲為康諾亞 、歌禮製藥 、康方生物 ,分別為61.35% 、57.02% 、40.91% ,三家公司的重磅產品取得了一些裏程碑 。比如康諾亞的CM310是首個國產、全球第二款IL-4Rα單抗,目前已公布治療AD及鼻竇炎伴鼻息肉兩個適應症的II期臨床數據 ,安全性良好 ,療效具備優於度普利尤單抗潛力 ,後者是一款Blockbuster 。康方生物一方麵在產品商業化上表現出了潛力 ,另一方麵其雙抗產品實現了高達50億美元的License out交易 。
而降幅較多的藥企 ,要麽是因為熱點轉移 ;要麽是在經營上出現的一些困難 ,做了些優化 ;要麽是沒有實現裏程碑的進展 。
2022年過去了 ,2023年 ,醫藥行業的春天還會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