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Biotech再現“賣身”傳聞
,不景氣的2022H1全球醫藥並購
,下半年會有大交易嗎
?
發布時間
:2022-7-18 訪問人數:1074
2022年過去一半
,在生物醫藥海外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雙寒冬中
,無論是並購交易量還是並購金額都出現大幅下降
,幅度在30%-50%之間
。不過
,手握現金流的Pharma們卻認為
,市場探底之際也正是出手收購的好時機
,無論是全球製藥巨頭默沙東
、輝瑞
、GSK等公司
,還是國內的石藥集團
、國藥集團和中國生物製藥
,在上半年都有收購行為
。在國內
,產業資本更是漸成買方趨勢
,成為並購市場的重要玩家
。但觀察巨頭們的收購標的可以發現
,為了盡可能降低風險
,他們收購的幾乎都是處於研發後期的Biotech公司
。而因為估值的縮水和現金流斷裂
,Biotech們對於被收購也表現出空前的熱情
。如今
,隨著市場的逐漸回暖和反彈
,2022年下半年的並購市場會出現怎樣的態勢
?據普華永道《製藥和生命科學交易
:2022年中展望》報告顯示
,在並購方麵
,2022年上半年全球生物醫藥領域交易數量為137起
,同比下降了33%
;涉及交易金額617億美元
,相比2021上半年下降了近58%
。
在今年上半年即將過完時
,有一條默沙東可能以約400億美元收購Seagen(西雅圖)生物技術公司的消息引起業內討論
。Seagen公司作為ADC領域的“先鋒”
,自然是備受國際大藥企的關注
。當“重磅炸彈”抗腫瘤藥物K藥(Keytruda)在專利懸崖邊“搖搖欲墜”時
,默克也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找下一個希望
。早在2020年
,默沙東便與Seagen公司達成一項總金額為16億美元的投資協議
,獲得了Seagen靶向LIV-1的ADC藥物Ladiratuzumab vedotin(SGN-LIVI1)
。此外
,默沙東的臨床腫瘤研究高級副總裁Roger Dansey也加入了Seagen公司任首席醫學官
。2021年8月
,榮昌生物宣布與Seagen公司就維迪西妥單抗的開發及商業化達成獨家全球許可協議
,合作金額最高達26億美元
,刷新了當時國內公司單藥海外授權最高金額紀錄
。Seagen公司也因此事為國內更多人所知
。針對默沙東收購Seagen公司一事
,消息人士稱
,該交易並不著急,且雙方已經談判了一段時間
。如果這項收購交易能順利完成
,將成為2022年當前最大金額收購案
。而在此之前
,今年最大金額收購案仍屬於輝瑞116億美元現金收購急性偏頭痛藥生產商Biohaven
。5月10日
,輝瑞宣布將按照148.5美元/股的價格收購Biohaven
,交易估值達到116億美元
。輝瑞將獲得Biohaven藥物Rimegepant的使用權
。該療法於2020年獲批用於治療急性偏頭痛發作
,去年5月獲批預防偏頭痛發作
,2021年銷售額4.625億美元
。與默沙東一樣
,輝瑞也在此前與Biohaven有過合作
,曾斥資3.5億美元收購該公司股票
。對於全球並購情況
,業內人士分析稱
,收購處於研發後期的生物技術公司是現在並購的趨勢
。一款產品即將上市
,這對於收購方來說
,無疑是降低風險的好辦法
。收購處於研發後期的生物技術公司這一趨勢也在最近的收購交易中獲得了驗證
。例如
,輝瑞以67億美元收購免疫炎症藥物製造商Arena Pharmaceuticals
,看上的是潛在重磅產品etrasimod
;百時美施貴寶以4.6倍的溢價
,也就是41億美元收購抗癌療法創新生物技術公司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隻為獲得明星管線ROS1/NTRK抑製劑repotrectinib
;葛蘭素史克19億美元完成了對專注於罕見腫瘤靶向療法開發公司Sierra Oncology的收購
,Sierra Oncology主要候選產品momelotinib已在今年6月向美國FDA遞交治療骨髓纖維化的新藥上市申請
,預計有望於2023年在美國上市
。2022年下半場並購趨勢會持續低迷
,還是會逐漸走高
?答案並不是統一的
。“下半年生物技術公司可能更願意進行收購談判
。因為處於研發早期的生物技術公司其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融資或股票
,當獲取資金越來越困難時
,他們可能不得不考慮被收購了
。”一位銀行從業者表示
。在全球股市低迷情況下
,生物技術公司估值可能低於幾年前的高點
,對於國際大藥企來說雖然更劃算
,但其收購態度可能依舊謹慎
。一位生物技術CEO認為
,在股市表現不佳期間
,大藥企對於“買買買”還是很謹慎的
。“大藥企雖然會有填補管線的需求
,一定會進行並購
,但一般不會在項目早期就收購
,而是會等到關鍵數據出來之後
。”證券機構Wedbush分析師則認為
,雖然現在股市表現不佳
,但依舊有公司以高溢價的方式被收購
,所以隻要項目好
,對於大藥企來說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
02 國內並購
:交易額超1800億
,Pharma全球買
數據顯示
,今年上半年
,國內醫藥領域的並購事件共有65件
,涉及金額1821億元(不含未透露金額的交易數據)
。其中金額超過20億元的有兩起
,分別是華潤三九29億收購昆藥集團28%的股權
,以及健之佳20億收購醫藥連鎖機構唐人醫藥
。而在創新藥領域
,由於一二級市場同時遇冷
,IPO退出路徑受阻
,並購退出正成為解決機構投資人和企業退出困局的重要選擇
。同時
,Biotech的估值縮水和資金鏈斷裂
,也讓集采壓力的大藥廠看到了時機
,借住收購擴充創新產品管線
、布局上下遊以及提升商業化能力
,一波並購浪潮已在暗處湧動
。今年1月
,優銳醫藥宣布以數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中健藥業及其全資子公司珠海英聯和德國英聯100%的股權
,涉及3款成熟商業化產品和1款正處於上市評審階段的在研產品。其收購目的
,在於加強優銳在急救領域和零售市場的布局
。同時
,中健藥業成熟的銷售體係與銷售經驗將與優銳醫藥現有團隊產生協同
。此外
,手握充裕現金流的頭部pharma也形成了一定的買方趨勢
,開始了對外擴張之路
,並成為並購市場的重要玩家之一
。以石藥集團為例
,除了手握百億現金
,在科創板再次上市後融資額也將達到百億
,這將讓它在尋找收購標的時更為從容
,也成為今年率先出手做並購的大廠
。2月
,石藥集團宣布完成對珠海至凡企業管理谘詢中心的100%權益收購
,至此擁有Biotech銘康生物51%的股權
,並向其注資1.54億元
,成為銘康生物新的控股股東
,並獲得了銘康2015年上市的具有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特異性溶栓藥
。這對於銘康藥業的好處同樣顯而易見
,背靠石藥在腦血管領域的專業推廣實力以及強大的市場能力
,銘康亦可以實現生物製藥1.0到2.0的跨越
。2020年11月
,南新製藥曾希望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興盟生物100%股權
,打入70億元的中國狂犬疫苗市場
。可因為南新股價下跌幅度較大
,與興盟對購買資產發行股份價格
、股份現金支付比例等條款需要重新評估
,因而導致收購一拖再拖
。今年7月5日
,認為時機已到的南新製藥決定再次出手
,宣布重啟收購興盟生物的重組方案
。不過迫於現實
,隻能將原來的定增加現金的方式收購100%股權方案
,調整為增資及支付現金收購興盟生物51%的股權
。“便宜標的”不止國內有,海外也充斥著巨大的機會
。去年9月以來
,全球生物醫藥都進入熊市通道
,美股XBI指數從去年9月到今年5月暴跌55%
,其中跌幅超過90%的成份股也比比皆是
。在暴跌的市場中
,國內的pharma也紛紛去海外抄底
,借機優化管線
,拓展海外市場
,以便為自己建立全球性生產和銷售網絡預熱
。6月
,手握200億現金的中國生物製藥擬以1.61億美元收購美股biotech公司F-star
,收購成功後
,中生將獲得F-star專有新一代雙特異性抗體平台
。進入7月
,又有消息稱,國藥集團目前正考慮收購港股公司BBI生命科學
,以增強自身的DNA合成能力
,據悉
,後者估值可能超過10億美元
。一係列案例似乎說明
,生物醫藥行業的泡沫破滅後
,隨著一心追求“賺快錢”的財務投資者漸漸撤退
,產業正在呼喚那些不以短期退出為主要目標
,更注重收購資產與自身業務融合和協同的產業投資者
。這無疑是寒冬後的新周期中呈現出的新的趨勢
。不過也有投資機構人士分析稱
,這樣的並購趨勢雖然從長遠看來已經確立
,但眼下
,還有很多關鍵問題需要解決
。其中包括並購市場生態的培育
,估值體係的彼此認同和平衡
,管線的吸引力和商業化預期等
,所以目前仍屬於初期
。“想要形成浪潮
,市場也許需要更冷一點
,冰點還沒到
。”